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心血管內科醫(yī)學進展 > 復雜冠脈病變精準介入四注意
近年心血管病尤其冠心病流行日益嚴峻,有效預防發(fā)病、延緩病情進展和救治復雜冠脈病變成為亟待攻克的臨床壁壘。如今,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PCI)躍然成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一線治療選擇。而且,隨著術者操作技巧與介入設備的日益改進,以往被視為介入治療禁區(qū)的左主干病變、慢性完全閉塞病變(CTO)、三支病變和分叉病變等復雜冠脈病變逐漸向PCI敞開懷抱。人們欣喜地看到它正在或還將經(jīng)歷一次次蛻變,一次次超越自我局限,一次次將不可能變?yōu)榭赡?。但要實現(xiàn)精準介入治療,還需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1. 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變: 優(yōu)選一次還是分次策略?
臨床醫(yī)生常遇到冠脈造影提示≥兩支冠脈狹窄超過50%或左主干病變患者,優(yōu)選一次還是多次策略,現(xiàn)仍存爭議。
同時處理非梗死相關血管對供血區(qū)心肌的潛在威脅,高致栓狀態(tài)、手術復雜性、手術時間延長及術后90 d死亡率增加等桎梏令介入醫(yī)生卻步:北美介入醫(yī)生的一次干預比例為12.6%,西歐、東歐、澳大利亞/新西蘭依次為10.5%、6.6%和6.1%,中國的數(shù)據(jù)不得而知。治療藥物/介入器械研發(fā)、實踐經(jīng)驗積累和廣泛采用經(jīng)橈動脈徑路或能改觀這一現(xiàn)狀。2013年發(fā)布的PRAMI研究,對465例無休克伴多支病變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平均隨訪 2.3 年,佐證了完全血運重建策略的合理性(N Engl J Med.2013,369:1115)。 同年,對合并休克和心臟驟停復蘇患者行直接 PCI 的研究為一次策略可改善臨床結局提供初步證據(jù):更完全的血運重建可提高 6個月生存率;持續(xù)休克患者可考慮一次處理其他病變,決策主要取決于非梗死相關病變的復雜性和 供 血 范 圍(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3,6:115)。
2013 年 ACCF/AHA STEMI診治指南建議:病情穩(wěn)定患者,不鼓勵實施直接PCI同時處理非梗死相關血管;心臟泵衰竭所致心原性休克患者,直接PCI同時處理嚴重狹窄的較大非梗死相關血管,或有助于改善血液動力學障礙。對于該問題,阜外心血管病醫(yī)院顏紅兵教授認為:
可靠抗栓治療和非復雜冠脈病變前提下,兩種情況可選一次PCI策略:造影提示多支梗死相關血管可能;心原性休克患者存在多處非梗死相關血管嚴重狹窄。
2. 慢性完全閉塞病變:介入治療成功要素有哪些?
CTO病變介入手術成功往往取決于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即指現(xiàn)有強支撐力指引導管、專用導引導絲、特殊器械和血管內超聲(IVUS)等技術保障;地利包括病變時程、閉塞端形態(tài)、閉塞段長度、閉塞近端血管迂曲度、有無鈣化、有無側支血管等;人和涉及術者技術、經(jīng)驗、體力以及與相關學科人員配合度。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葛均波院士指出,失敗的原因歸根結底不外乎兩大頑疾:一是不重視術前影像讀片和對側冠脈造影,二是術前冠脈CT和IVUS使用率不高。日本心臟介入專家玉井秀男曾多次告誡想征服CTO病變的介入醫(yī)生:反復、仔細讀片是成功基石!
葛均波多年經(jīng)驗總結認為,在認真、全面影像學讀片和對側冠脈造影基礎上,適合正向介入治療患者依病變特點順序選用單一引導鋼絲技術、平行引導鋼絲技術,盡量經(jīng) IVUS 指導介入治療;病變解剖結構提示前向技術成功率較低、存在可視側支血管患者,應考慮逆向技術,如導引鋼絲對吻技術、改良反向/反向CART技術、反向逆向/逆向導引鋼絲捕獲技術等。一旦出現(xiàn)冠脈穿孔、血液動力學不穩(wěn)定、對比劑用量大、無法耐受手術或術者精疲力竭等情況,須立即中止介入干預。
3. 冠脈分叉病變: 如何判定簡單與復雜病變?
冠脈分叉病變指位于血管分叉部位、狹窄程度≥50%的病變,可同時或單獨累及主支和重要分支血管。因斑塊再分布、支架嵴移行等原因,處理主支血管病變同時常致鄰近分支血管受累,對技術要求高、術后易發(fā)再狹窄,一直是介入治療難點。ARTS Ⅱ等研究顯示,分叉病變在多支血管病變中比例達 45%,超過 65% 左主干病變涉及左主干末端分叉。因此,科學干預分叉病變成為全球心血管介入醫(yī)生的關注焦點,也是冠脈介入策略、操作技術的重要革新方向。
南京市第一醫(yī)院陳紹良教授率先探索和創(chuàng)新推出的“雙對吻擠壓”(DK Crush)技術征服冠脈分叉病變并獲國際同行認可,他認為術前介入醫(yī)生務須明確七大要素:一是病變部位,二是分支血管直徑(>2.5 mm),三是分叉角度,四是病變累及的心肌灌注區(qū),五是分支血管閉塞概率,六是臨床合并癥,七是手術成功率。
不難看出,分叉病變分型是手術決策的重要依據(jù),常用的Medina分型雖較為直觀、易記憶,但無法全面、精確描述分叉病變的解剖學特性。為更精準制定手術策略,陳紹良對1561例患者行長期觀察隨訪并提出區(qū)分簡單、復雜分叉病變的便捷診斷體系,同時符合任一條主要指標和任兩條次要指標提示復雜分叉病變(表1)。
現(xiàn)有專家共識認為:必要時分支支架術對于大部分冠脈分叉病變來說是首選策略,尤其適用于簡單分叉病變;復雜冠脈分叉病變優(yōu)選雙支支架術。
4. 指導冠脈介入治療 IVUS、OCT、FFR 價值幾何?
毋庸置疑,IVUS、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和FFR極大豐富了心血管介入醫(yī)生對復雜或臨界冠脈病變本質的理解,也為合理介入決策、精細處理靶病變提供依據(jù)。
IVUS、OCT 屬于腔內影像技術,相比冠脈造影的突出優(yōu)勢即能更清晰呈現(xiàn)局部血管或斑塊,實時完成定性或定量評估。兩者的最大區(qū)別在于分辨率,致使 OCT 對血管、斑塊表面成像獨具特點,IVUS則可穿透斑塊、支架探查管壁重構狀態(tài)。它們對于指導介入治療有何價值,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劉健教授指出,介入干預前,IVUS 可精準測定血管直徑、病變長度、斑塊特征和周圍解剖結構等,有助確定支架類型 / 型號、最佳釋放位置和適宜的斑塊去除方式;其后,它可獲取最大支架橫截面積、評估支架是否完全覆蓋病變,識別、診斷和處理并發(fā)癥。目前,幾乎全部擬行介入治療的左主干病變需IVUS從旁協(xié)助,至少半數(shù)非左主干病變同樣離不開它的保駕??胺Q“組織學顯微鏡”的 OCT 可通過探查斑塊的纖維帽、脂核、鈣化、微血管、膽固醇結晶、巨噬細胞分布、表面潰瘍 / 破裂等告訴介入醫(yī)生這是穩(wěn)定性還是易損性斑塊,能定性紅色 / 白色血栓和展現(xiàn)支架覆蓋表面內膜情況,術后還能幫助介入醫(yī)生早期發(fā)現(xiàn)支架內內膜增生 / 破裂、新生內膜樣斑塊組織、血栓等新病變。OCT 到底能否指導介入治療,劉健認為仍需拭目以待。
FFR 是通過導管測定冠脈壓力、血流速度等生理指標的技術,不受血管直徑、狹窄程度影響。檢測前切記予腺苷、硝酸甘油等藥物盡可能消除血管阻力因素,正常冠脈的FFR值是1;FFR<0.75,多提示冠脈狹窄病變有血液動力學意義,評判心肌缺血的特異性達 100%,推薦介入干預;FFR>0.80,常提示心肌缺血概率小,建議藥物干預;0.75——0.80 為臨界病變,需結合臨床綜合判斷。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王建安教授指出,F(xiàn)FR 能反應傳感器下區(qū)域心肌供血,還可行微血管阻力測定,對 PCI 存在指導價值:明確心外膜下血管狹窄程度,界定心肌灌注面積,測定心肌血流量,誘導心肌缺血。但對于遠端、連續(xù)性、彌漫性冠脈病變,F(xiàn)FR可能存誤導隱患。
有學者提出,作為冠脈的功能性評價手段,F(xiàn)FR 可以明確“要不要做”;相比冠脈造影,IVUS、OCT 等新興影像學技術可為介入醫(yī)生呈現(xiàn)更清晰、更細微的冠脈病變,主要解決“怎么做”.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fā)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fā)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