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兒科醫(yī)學進展 > 小兒感染后咳嗽的中醫(yī)治療
小兒感染后咳嗽(PIC)是指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致呼吸感染以后繼發(fā)咳嗽,當感染得到控制,但咳嗽癥狀仍不緩解,治療不及時往往轉(zhuǎn)變?yōu)槁猿掷m(xù)性咳嗽,中醫(yī)論證曰:咳以聲言,嗽以痰名,有聲有痰謂之咳嗽,是兒科最為常見的肺系證候之一。肺為嬌臟,加之小兒膚薄神怯,衛(wèi)外不固,易為外邪所侵,若外感咳嗽遷延日久,損傷肺氣則病久難愈。故萬全在《育嬰家秘》中云:“嬌肺遭傷不易愈”。臨床不可不慎。本文簡要介紹一下小兒感染后咳嗽的中醫(yī)治療。
1 宣透肺氣
小兒感染后咳嗽(PIC)早期階段,多數(shù)患者都經(jīng)過抗生素的正規(guī)抗感染治療和清熱解毒中藥的使用,原來可能有的熱象(如發(fā)熱、咽痛等)已經(jīng)消失,血常規(guī)、胸片及肺部體征檢查基本恢復正常,咯痰顏色也由開始的黃稠變?yōu)榘咨菽祷驘o痰,但咳嗽一癥未見明顯緩解,究其原因,多由于初期治療時清熱解毒力量有余,而疏風解表之功不足,以至于表邪未盡,肺失宣肅,氣逆為咳。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云:“咳為氣逆,嗽為有痰,內(nèi)傷外感之因甚多,確不離乎肺臟為患也。故小兒咳嗽,雖多涉及它臟,但仍以肺臟為主。因此,此時的治療重點為疏達外邪,宣肺止咳。臨床可根據(jù)感邪的性質(zhì),發(fā)病的時氣等辨證施治。若咳嗽綿延不愈,呈干咳無痰,咽喉作癢則咳,晨起或夜間尤甚,遇寒則發(fā),遇暖則舒,咳甚時尿自遺,胸肋震痛,口不干,或口干喜熱飲,舌苔薄白或白而不干,脈弦細等。此類證候可予疏風散寒,宣肺止咳,藥用麻黃、苦杏仁、干姜、甘草、桔梗、枇杷葉、紫菀、款冬花、牛蒡子、百合、當歸等。若干咳少痰,或痰如線粉不易咯出,咽干、喉癢、鼻燥、口渴、舌尖紅、苔薄黃、脈小而數(shù)等,可予解表宣肺,潤燥止咳。藥用桑葉、杏仁、南沙參、浙貝母、豆豉、梨皮、桔梗、連翹、山梔等。
例1,男,10歲,2005年11月8日初疹,患者半月前開始咳嗽伴發(fā)熱,咽痛、鼻塞、流涕等癥狀,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1.8×109/L,胸片示:右下肺可見小片狀陰影,在門診診斷為肺炎,經(jīng)西醫(yī)抗感染、補液等對癥處理7天,發(fā)熱、咽痛癥狀除,鼻塞、流涕止,但咳嗽反而明顯,尤以夜間為甚,口干鼻燥,舌尖紅,苔薄黃,脈數(shù)。理化檢查:咽充血,兩肺聽診陰性,血常規(guī)正常,胸片無異常(片影消失),擬診咳嗽,治當解表宣肺,潤燥止咳,藥用冬桑葉、杏仁、山梔各10g,炙杷葉、南沙參各12g,瓜蔞皮、浙貝母、連翹、炙百部、淡豆豉各15g,穿山甲(研吞)6g,桔梗、生甘草各5g,服藥3劑后咳嗽緩解,上方去豆豉加梨皮15g,再服5劑,咳嗽停止,咽干喉癢消除。
2 扶正祛邪
小兒感染后咳嗽(PIC)慢性遷延期,多正氣已傷,無力驅(qū)邪,邪戀之故,清肅失司,肺氣上逆,一般療程較長,常常超過3周以上,呈慢性持續(xù)性過程,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但各科理化檢查基本正常,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舒張試驗均陰性(咳嗽變異型哮喘除外)。此時辨證多為本虛標實,正虛邪戀。小兒咳嗽不離乎肺,但又常和脾腎有關(guān)。其有因咳而痰者,因小兒脾胃薄弱,易為乳食、生冷、積熱所傷,致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而釀成痰濁,上貯于肺,阻遏氣道,使肺之清氣不得宣暢而發(fā)為咳嗽。故前人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論述。又如: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為水火之臟。肺生氣、腎納氣,氣出于肺而根于腎。肺為水之上源,腎生人身津液,痰雖可由脾濕凝聚而成,也可由腎之津液所化,若腎陰虛衰,一則不能暖土,致脾濕聚而生痰,二則不能制水,致水寒上犯而為飲。故馮楚瞻《錦囊秘錄》有”痰之標在脾,痰之本在腎“之說。故咳嗽之所以遷延,必因正氣內(nèi)虛。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肺氣虛者多表現(xiàn)為咳聲低弱無力,咯痰清稀色白,畏風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宜補肺固衛(wèi),疏風化痰。藥用黃芪、白術(shù)、防風、麻黃、苦杏仁、枇杷葉、紫菀、款冬花、僵蠶、蟬蛻等。脾氣虛者多表現(xiàn)為咳嗽痰多,痰白而稠,胸脘作悶,神疲乏力,舌苔白而膩,脈濡滑。治宜健脾化痰,理氣止咳,可予六君子湯合二陳湯加減。藥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蒼術(shù)、陳皮、半夏、厚樸、百部、紫菀。肺陰虛者多表現(xiàn)為干咳、少痰或痰少而粘,聲音嘶啞,口干咽燥,時有低熱,舌紅而干,脈細數(shù)。治宜滋陰潤肺,清燥止咳,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藥如沙參、麥冬、生地、紫菀、款冬花、百合、天花粉、川貝母、枇杷葉、杏仁、瓜蔞、桑葉等。
例2,女,4歲,2005年5月20日患兒于1個月前因著涼開始出現(xiàn)咳嗽,伴發(fā)熱,畏寒,流涕,平素該患兒食少納呆,大便溏薄??垢腥局委?天,畏寒癥解除,但咳嗽癥狀更明顯,呈陣發(fā)性發(fā)作,以夜間為著,咳甚時伴胸悶氣急,咳聲低弱無力,痰色白質(zhì)稀,伴乏力自汗,察面色白光白無澤,舌淡苔凈,脈細弱。理化檢查:胸片攝片無殊見,支氣管激發(fā)試驗陰性,此乃肺氣已虛,邪濁留戀,給補益肺脾,溫化痰濕。藥用黃芪7.5g,白術(shù)、姜半夏、僵蠶、當歸各5g,麻黃、桔梗、甘草、陳皮各5g,款冬花6g,蟬衣5g,5劑后咳嗽癥緩解,上方出入,再服8劑后諸癥消除。
3 活血化瘀
臨床觀察:小兒感染后咳嗽(PIC)患者病程較長,咽喉部黏膜常充血,水腫或肥厚。因此說明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癥狀存在。小兒感染后咳嗽(PIC)初期階段,外邪襲于肺絡,肺失宣達,氣機不暢,勢必引起血脈凝滯不通,小兒感染后咳嗽(PIC)慢性延期,因于肺氣虛弱,無力運血,血運不行,或陰虛血脈澀滯,或痰濁內(nèi)盛,陰遇氣機,脈絡瘀阻。正如《血證論》說:”須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則痰水自消“。因而活血化瘀法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中。加上活血藥可使血活氣行,再配以宣肺的藥物,可使氣血暢行,肺絡宣達,外邪隨之而去,痰濁隨之而泄,邪去正復,咳嗽自愈。筆者常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藥,如穿山甲、當歸等。
例3,男,12歲,2005年11月20日初診。感冒后致咳嗽已2月余,已先后服清熱宣肺,養(yǎng)陰潤肺,止咳化痰中藥半月余,但仍干咳少痰,咽癢不適,聲音嘶啞,口干咽燥,察舌質(zhì)紅,苔薄白,脈細弦,咽后壁黏膜充血,淋巴濾泡增生。擬滋陰潤肺,活血止咳,藥用麥冬、炙杷葉、生地各12g,南沙參、瓜蔞皮、百合、天花粉各15g,炮山甲(研吞)6g,全蝎(研吞)10g,當歸、杏仁10g,川貝8g,5劑后咳嗽減輕,上方加減,再服10劑,諸癥解除。
長期以來,人類得以生存往往會面臨高水平的基因突變,而這也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所...[詳細]
支氣管肺發(fā)育不良是早產(chǎn)兒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并發(fā)癥之一。布**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4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