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腫瘤科醫(yī)學進展 > 肺癌射頻消融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

肺癌射頻消融治療現(xiàn)狀與進展

2012-07-31 13:58 閱讀:3033 來源: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 責任編輯:潘樂樂
[導讀] 在我國,肺癌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2.7%,是惡性腫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該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發(fā)病,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癥,不適合常規(guī)開胸手術,于是許多新的治療方法應運而生,包括微創(chuàng)外科、CT引導下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體定向

    在我國,肺癌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22.7%,是惡性腫瘤死亡的首位原因。而該病主要在中老年患者中發(fā)病,這些人往往存在合并癥,不適合常規(guī)開胸手術,于是許多新的治療方法應運而生,包括微創(chuàng)外科、CT引導下射頻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等。從目前研究的結果看,肺葉切除仍然是早期肺癌的標準治療方法。但是對妥協(xié)性患者(compromised patients)可以行電視胸腔鏡下的局限性切除術(包括肺段切除和楔形切除),而對高風險不能耐受微創(chuàng)手術的患者,RFA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是很好的選擇,二者究竟孰優(yōu)孰劣,還需要進行前瞻性研究。RFA作為一種局部微創(chuàng)治療手段,已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視。在2009年第45屆美國臨床腫瘤協(xié)會年會,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及第13屆世界肺癌大會(WCLC)上,來自美國、歐洲、日本及中國的肺癌研究者分別報告了RFA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早期肺癌臨床療效,結果令人鼓舞。

    一、RFA的原理

    RFA是對靶腫瘤施以頻率460~500 kHz的射頻電流,使腫瘤組織內的極性分子處于一種激勵狀態(tài),發(fā)生高速震蕩摩擦產熱,局部溫度可達60 ℃~120 ℃。腫瘤組織對熱的耐受能力較正常組織差,當組織溫度高于50 ℃時,即出現(xiàn)凝固性壞死,溫度高于60 ℃時,組織細胞內線粒體、溶酶體、蛋白質和DNA出現(xiàn)不可逆的變性,最終凝固和壞死,同時使腫瘤周圍的血管組織凝固形成一個反應帶,使之不能繼續(xù)向腫瘤供血,并有利于防止腫瘤轉移。另外,射頻的熱效應可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由于肺部正常組織可通過肺部大血管的血液循環(huán)和呼氣散熱,并且起著絕緣的效果,使能量可以充分集中在病變部位,加之肺部腫瘤組織的血流量低,散熱困難,熱量積聚,溫度升高快,成為一個巨大的儲熱庫,因此肺腫瘤非常適合RFA治療,為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手術的早期肺癌患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治療方法。

    二、RFA治療肺癌的基礎研究

    1979年Sugaar等對肺部惡性腫瘤進行RFA治療,發(fā)現(xiàn)加熱不僅使腫瘤細胞發(fā)生變性壞死,還可使腫瘤的血管通透性增強、血細胞滲出,進一步導致血管壁壞死、管腔閉塞;壞死的腫瘤細胞刺激淋巴細胞聚集,增強機體免疫系統(tǒng)活性,進一步殺傷機體殘存瘤細胞。Goldberg等于1995年和1996年在兔肺上進行了RFA的實驗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RFA治療后發(fā)生熱凝固性壞死,周圍組織逐漸出現(xiàn)炎癥反應、水腫、出血;7 d后壞死灶出現(xiàn)纖維組織增生;1個月支氣管上皮和肺泡上皮增生,肺泡開始重建;2~3個月增生纖維組織逐漸被吸收,恢復正常組織結構。Miao等對兔的VX2肺癌模型進行RFA治療,結果顯示:3個月后對照組所有動物均死亡,RFA治療組中4只無瘤生存超過3個月,5只活殺時檢查發(fā)現(xiàn)無活力的癌組織,1只RFA治療不完全,其余2只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和(或)肺轉移,比較兩組3個月生存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RFA組MRI表現(xiàn)為急性RFA損傷,微血管造影顯示癌與鄰近肺組織完全或大部分血供中斷。通過組織學觀察將其損傷分為5個典型的等中心區(qū)(圖1),A區(qū):針道區(qū);B區(qū):腫瘤凝固壞死區(qū);C區(qū):肺實質凝固區(qū);D區(qū):外周出血區(qū);E區(qū):炎性層區(qū)。在RFA治療過程中,腫瘤體內出現(xiàn)氣泡影,有學者認為是RFA加熱溫度超過105 ℃時引起細胞的煮沸氣化和碳化的結果。

    三、RFA治療肺癌的臨床研究

    2000年Dupuy等報道3例經皮RFA治療肺部惡性腫瘤病例,揭開了射頻應用于人體治療肺癌的序幕。同年第四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程慶書等[9]于國內首次報道了CT引導下錨狀電極高溫RFA治療肺部腫瘤患者42例。

    1. 近期療效:RFA對肺癌包括轉移性肺癌(直徑0.3~8 cm,平均<5 cm)的一次完全損毀率為38.00%~69.57%,二次完全損毀率為18.75%~25.00%,總損毀率多數超過70.00%;腫瘤縮小率因隨訪的時間不同難以統(tǒng)一,多數報道RFA治療3個月后腫瘤不斷縮小直至消失;3~12個月后隨訪患者的腫瘤總緩解率(完全緩解率與部分緩解率之和)為65.5%~82.2%,約90%的患者無局部復發(fā);1年隨訪死亡率<10%,死因多為肺外或全身播散性疾病,絕大多數與操作技術無關;轉移性肺癌患者的死亡率明顯高于原發(fā)性肺癌患者。Steinke等以Email問卷方式通過14個國家地區(qū)的研究中心,回顧性調查全球范圍內500例近期采用經皮肺部RFA治療肺癌的情況,共回收問卷493份,報道2例死亡。RFA治療肺癌開展時間較短,能否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有待今后更長時間的隨訪和觀察。

    2. 遠期療效:Hiraki等研究顯示,Ⅰ期非小細胞肺癌RFA后1、2、3年的腫瘤局部控制率分別為72%、63%和63%;平均生存時間42個月;1、2、3年的總生存率和癌特異性生存率分別為90%和100%、84%和93%、74%和83%。

    Simon等的研究顯示,Ⅰ期非小細胞肺癌RFA后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78%、57%、36%、27%和27%;平均生存時間42個月;1、2、3年的總生存率和癌特異性生存率分別為90%和100%、84%和93%、74%和83%。結腸癌肺轉移RFA后1、2、3、4、5年的生存率分別為87%、78%、57%、57%和57%。≤3 cm和>3 cm病灶的1、2、3、4、5年腫瘤局部無進展率分別為83%、64%、57%、47%、47%和45%、25%、25%、25%、25%,并且兩組間的生存曲線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一項系統(tǒng)性回顧研究指出,治療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的局部復發(fā)率為3.0%~38.1%(平均11.2%),平均疾病無進展時間為15.0~26.7個月(平均21個月),1、2、3年生存率分別為63%~85%、55%~65%,15%~46%。

    Lencioni等經皮肺穿刺RFA治療肺癌的前瞻性多中心臨床研究RAPTURE結果顯示:2001年7月至2005年12月,來自歐洲、美國和澳大利亞的7個臨床試驗中心對106例肺癌患者共183個腫瘤進行前瞻性多中心臨床試驗,其中33例為非小細胞肺癌,53例為直腸癌肺轉移,20例為其他部位轉移惡性肺癌,所有患者均不適合外科手術切除和放、化療治療,故均接受了CT引導下經皮RFA治療,99%的患者均能順利完成操作,無治療相關死亡事故,88%的患者出現(xiàn)完全緩解。非小細胞肺癌RFA后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92%和73%,其中Ⅰ期非小細胞肺癌2年生存率高達92%,另外,對于肺轉移癌,RFA也取得了非常好的療效:結直腸癌肺轉移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91%和68%;其他惡性腫瘤肺轉移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別為93%和67%。

    在一項對比單純放療與放療聯(lián)合RFA針治療24例不能手術的Ⅰ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中:2年和5年的累積生存率為50%和39%。研究者認為,當腫瘤放療時,氧在放射破壞DNA并殺死腫瘤細胞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放療對腫瘤邊緣的富氧細胞非常有效,但是放療對腫瘤中心區(qū)的乏氧細胞效果較差,這部分腫瘤細胞通過加熱(RFA)可以被殺死,因此二者具有互補作用,RFA聯(lián)合放療可以增加治療效果。

    基于以上結果,美國匹茲堡大學醫(yī)學中心外科Cackler教授和Abbas教授在2009年JAAPA雜志第一期撰寫了題為《RFA是一種可代替肺葉切除術的有效方法》的論文,提出了RFA對于早期不能手術的肺癌,尤其是<5 cm的腫瘤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四、RFA治療肺癌的評價

    1. CT:一般認為近期3個月后復查強化CT在治療部位出現(xiàn)殘留強化灶,低密度周圍環(huán)繞不規(guī)則強化環(huán),則認為治療不滿意,遠期(3~6個月)復查,腫瘤壞死區(qū)明顯縮小,其周邊環(huán)繞清晰銳利的強化環(huán),表明腫瘤無明顯重新生長,則認為RFA治療得當。CT圖像僅能顯示病變的形態(tài)學變化,RFA治療后早期肺部腫瘤并不能顯著縮小甚至完全消失。因此不能僅憑形態(tài)學變化判定RFA療效。

    CT即時改變:治療后即時改變表現(xiàn)為CT值減低,病灶增大,原因在于癌腫組織在加熱過程中產生的微小氣泡使原來較均勻的高密度病灶出現(xiàn)蜂窩狀低密度影,周邊還同時出現(xiàn)磨砂玻璃樣反應帶,這是由于加熱后正常組織的滲出所致。

    CT的近期改變:RFA后1~3個月內病灶增大,3個月后病灶逐漸縮小,呈低密度改變。如治療病灶沒有明顯縮小,增強CT掃描后CT值沒有變化也提示治療有效。如果增強CT掃描CT值增強15 HU,說明局部有殘留,需要進行第二次RFA。RFA后約24%~31%的病例可以出現(xiàn)空洞樣改變。建議評估療效以RFA治療后1個月的腫瘤大小為基線進行評估。

    2. FDG-PET和PET-CT:RFA治療后腫瘤的形態(tài)學變化往往遲于代謝變化,因此FDG-PET比增強CT掃描判定療效更為準確。通過比較RFA治療前后腫瘤組織代謝情況的變化,可以準確判斷RFA近期治療效果,為進一步的放療或再次RFA治療提供更加精確的治療靶區(qū)。

    建議使用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rs,RECIST)評價療效(表1):在3個月后的療效評價中以CT最方便實用;1個月內CT評價存在缺陷,應該時期內壞死灶周圍反應性充血、纖維組織增生一般還未消失,CT依據病灶的大小及密度的變化難以與殘留或復發(fā)腫瘤作鑒別,此時宜采用MRI或PET評價。
 

    3. 腫瘤標記物:細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是肺癌最有診斷價值的腫瘤標記物,其表達水平對肺癌的診斷、監(jiān)測、治療均有重要參考價值。RFA治療后腫瘤標記物水平多有明顯下降,如隨訪過程中腫瘤標記物再次升高,應高度警惕腫瘤復發(fā)或轉移的可能,如確定為腫瘤局部復發(fā),可再次行RFA治療。

    4. 免疫功能:通過檢測T/B淋巴細胞亞群和NK細胞指標,監(jiān)測患者在RFA前后免疫功能的變化。

    5. 病理:對RFA治療后的病灶穿刺活檢取得病理學結果,通過腫瘤組織的凋亡和壞死等病理學改變,可得到判斷療效的直接證據。

    6. 生活質量:RFA治療后,大部分患者的相關癥狀如咳嗽、疼痛、氣促、疲勞等均減輕,體力狀況(PS)評分提高,生存質量明顯改善。

    五、影響RFA治療肺癌的因素

    RFA治療肺癌的療效與組織學類型無關,而與病灶的大小及位置等關系密切。

    1. 大小:直徑<5 cm,尤其是<3 cm的周圍性腫瘤,一次治療可使癌腫組織完全毀損,效果最佳。對于直徑>5 cm的病灶,需采用多針穿刺多層面治療(適形RFA),使凝固壞死區(qū)域相互疊加,才有可能使整個病灶得到較為徹底的治療。

    2. 位置:周圍型(距離肺門>2 cm)肺癌療效比中心型肺癌好,主要原因是中心型肺癌腫塊位于肺門大血管,血流速度較快,帶走大量熱量,造成腫瘤內熱量不易蓄積,難以形成凝固性壞死;其次是中心型肺癌腫塊較大,射頻時難以一次全面徹底毀損;再次是部位較深的腫瘤,考慮到操作安全的原因,射頻針刺入深度不夠而導致消融不徹底,因此需要配合放療。

    肺轉移瘤多為病灶大小不一的多個轉移瘤,因此只能選擇其中較適合的病灶進行RFA治療。RFA治療僅能作為一種減瘤手術,還需要配合全身治療。一般來說一側肺病灶總數<3個并且總直徑<10 cm效果較好,結直腸癌的肺轉移瘤治療效果更好。

    3. RFA治療范圍:從臨床治療的角度,腫瘤凝固性壞死灶越多越大越好,因此RFA治療范圍最好超過腫瘤邊緣0.5~1 cm,以殺死腫瘤生長最活躍的周邊部分(根治性RFA),使正常肺組織與腫瘤間形成一凝固帶,確保無瘤生長區(qū),防止腫瘤復發(fā)。

    4. 射頻電極:以前使用的是單電極射頻針,組織壞死區(qū)直徑僅為1.6 cm左右,主要用于神經系統(tǒng)疾病和心臟傳導通路異常的治療。由于電極針小,遠遠不能滿足腫瘤的RFA。目前應用最多的是錨狀電極和水冷卻電極,能產生大約5 cm的凝固性壞死灶,極大地提高了射頻釋放的能量。目前應用較多的是錨狀電極,是將彈性良好的多個細針狀電極置于14~19號穿刺針鞘內制成同軸共殼電極,導入腫瘤組織后,通過針柄上的推進裝置,將電極推出針殼,展開排成錨狀陣列,從而擴大了消融范圍;錨狀電極針完全釋放直徑達3.5 cm,使熱凝固壞死的范圍明顯擴大,能產生3~5 cm的壞死區(qū),5~6 cm的損傷區(qū)。傳統(tǒng)電極周圍組織易發(fā)生炭化,導致阻抗增加,減少了能量向周圍的傳導。然而冷循環(huán)電極采用14~18號電極,中空雙腔設計,采用內冷卻,通過電動壓力泵循環(huán)冷卻水至針尖,降低針尖溫度,防止針尖附近組織干燥和炭化從而降低阻抗,這樣產生了更大、更有效的凝固壞死灶。考慮到患者存在自主呼吸,肺活動度較大,建議選擇錨狀射頻針以便出針后固定腫瘤,減少射頻針對肺的副損傷和操作者的輻射。

    5. 綜合治療:不能手術切除的局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標準治療是同步化放療。由于存在放射不敏感或放射抗拒的腫瘤細胞,放療往往不能完全殺滅局部腫瘤細胞,而RFA治療是利用高溫毀損局部乏氧腫瘤細胞,因此RFA和放療聯(lián)合可明顯提高局部控制率。對存在縱隔和遠處轉移的患者需要全身治療,包括化療和靶向治療。

    六、RFA治療肺癌的并發(fā)癥

    RFA治療肺癌的并發(fā)癥分三類:主要并發(fā)癥是指需要治療或有不良后果者,如需要胸腔閉式引流的并發(fā)癥,次要并發(fā)癥是指無需治療或無不良后果,副反應一般指伴隨治療出現(xiàn)的結果,一般經常發(fā)生,但很少造成實際的損害,主要是疼痛。

    RFA治療肺癌的術中并發(fā)癥主要包括氣胸、胸腔積液、發(fā)熱、胸痛、咳嗽、咯血等,絕大多數較輕,僅個別需特殊處理。在一項系統(tǒng)性回顧研究中,與操作有關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5.2%~55.6%,死亡率為0~5.6%。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氣胸,發(fā)生率為4.5%~61.1%,大部分可以自愈,只有3.3%~38.9%(平均11%)需要放置胸腔閉式引流。胸膜炎或者少量的胸腔積液低于10%的患者需要胸腔閉式引流。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是發(fā)熱和血痰。術后70%的患者發(fā)熱,大多為低熱,與腫瘤病灶發(fā)生凝固壞死、機體吸收有關。腫瘤病灶較大者,發(fā)熱較高,但一般不超過39 ℃,應用抗生素后1周左右可降至正常。血痰與穿刺損傷或者治療后組織炎性反應有關,可給予止血對癥治療。

    綜上所述,RFA能夠減輕腫瘤負荷,特別是對于高齡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RFA作為一種局部物理靶向治療手段,能夠獲得滿意的局部控制率,為后續(xù)的放化療和靶向治療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有利于提高化放療及靶向治療等綜合治療的療效。RFA治療肺癌具有局部微創(chuàng)、安全、可靠、可以重復進行等優(yōu)點,有望成為不能接受手術治療的早期周圍型肺癌的首選治療方法,對于中晚期肺癌,與放化療或靶向治療聯(lián)合應用可以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但是有必要進行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比較RFA與其他微創(chuàng)局部治療手段(如立體定向放療)對不能耐受手術切除早期肺癌的治療結果。(支修益,劉寶東)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