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癥分為早發(fā)型(Early-Onset)、晚發(fā)型(Late-Onse)和家族型(Familial),其中晚發(fā)型阿茲海默癥是最常見的一種阿茲海默癥,但反而科學家們對于這種類型的疾病并不十分了解。
現在,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將系統(tǒng)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研究技術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新的推出了一種針對阿茲海默癥(Alzheimer disease, AD)研究的新方法,從中*了導致晚發(fā)型阿茲海默癥的關鍵分子途徑,并揭示了幾個潛在藥物新靶點。
研究人員表示,此前關于阿茲海默癥的發(fā)現主要來自實驗室針對罕見的早發(fā)型進行的研究,這造成了目前對于常見形式阿茲海默癥的不了解,而且最重要的是,此前能在家族患病小鼠模型中起作用的幾十種藥物,最終證明都無法用于晚發(fā)型阿茲海默癥的治療。
因此研究人員希望能深入探索這種常見形式疾病形式的作用機制。
非家族型阿茲海默癥的致病原因十分復雜,科學家們認為它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危險因素共同導致的。此前曾有研究利用全基因組關聯研究(GWAS)技術,找到了幾個可能增加疾病風險的常見遺傳突變,但關鍵在于解析這些常見遺傳突變如何影響疾病患病風險的。
而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發(fā)現了將這些遺傳風險因素與阿茲海默癥聯系在一起的關鍵分子途徑,這項工作結合了細胞生物學和系統(tǒng)生物學的研究工具,利用計算機分析風險個體大腦中基因表達復雜網絡的變化。
研究人員首先集中于單個最重要的遺傳因素:APOE4,這是大約 1/3 的患者都會出現的突變,如果攜帶這種突變一個拷貝,就會增加三倍患上晚發(fā)型阿茲海默癥的風險,如果有兩個拷貝,就會增加 10 倍風險。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最初提出的問題就是:對于高風險患者來說,其尸檢腦組織是否有統(tǒng)一的模式?
令人驚訝的是,即使在沒有患上阿茲海默癥的情況下,高風險個體(攜帶 APOE4)的腦組織依然出現了一些與患者相似的變化。由此研究人員聚焦于這些變化,他們認為大腦的變化主要基于“Transc**tomics(轉錄組)”,因此采用新型網絡分析工具,進行了深入探索。
結果研究人員發(fā)現了十幾個連接 APOE4 與阿茲海默癥破壞性事件的主要調節(jié)因子。隨后他們又通過細胞生物學研究,發(fā)現了一些參與大腦內神經元淀粉樣前體蛋白(APP)加工和運輸的主要調控元件,由此建立了高風險阿茲海默癥個體, APOE4 與疾病病理之間的關聯。
在這些候選調控因子中,研究人員又進一步找出了兩個基因:SV2A 和 RFN219。
研究人員對 SV2A 特別感興趣,因為它是一種常用的抗癲癇藥物: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的靶標,這指出了一種新治療策略。不過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數據。
研究人員總結道,這個兩個基因(SV2A 和 RFN219)都可以作為候選藥物靶標,令人激動的是,這些方法未來也許將在常見的非家族形式阿茲海默癥藥物研發(fā)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