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以氣逆上沖,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為主癥。本病偶然發(fā)作,大多輕微而自愈;若持續(xù)不止,連續(xù)發(fā)作數(shù)日者,必須給予藥物治療方可平息。在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xiàn)此病癥時,多為病情轉(zhuǎn)重的預兆。
本病古代稱之為噦,《素問·宣明五氣論篇》曰:“胃氣逆為噦為恐。”《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則把噦分為寒呃、虛熱呃、實熱呃三種。此分類法,對后世劃分虛實寒熱論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大黃甘草合左金(丸)湯證案
蔣某,女,28歲。1994年9月15日初診。呃逆之聲高亢,食入即吐,吐出物為食物及涎水,味苦酸辣,病已半月余。1周前在某市醫(yī)院診斷為“膈肌痙攣”住院治療,經(jīng)靜脈給藥,封閉療法,醫(yī)治未效??淘\:呃逆之聲高亢,食入即吐,吐物味苦酸辣,面紅氣粗,口臭而渴,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脈洪大有力。證屬胃火上炎,升降失司,法當清胃瀉火,降逆止呃。處方:大黃10克,甘草5克,黃連6克,吳茱萸3克,生地黃15克,知母12克,瓜蔞20克,生石膏40克。5劑,水煎服。
上方服后,病豁然而愈。后改服清胃丸以善其后。
按:胃為水谷之腑,“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降則和,不降則滯,反升則逆。《傷寒論》謂:“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葉桂指出:“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此病例為陽明蘊熱,胃火上炎,胃失和降所致。“食已即吐”,由于下竅不通,濁無出路,熱聚于胃,上逆而致呃逆。方用大黃、甘草瀉熱通便,和胃止呃。如舍大黃之降逆銳勇,是不能奏效的。方配甘草,一以緩急迫,二以和胃安中。合左金丸清泄肝火,降逆止嘔。伍生地黃、知母、生石膏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瓜蔞善清肺胃之熱,上能潤肺,下能潤腸通便,胃氣得降,則呃逆自除。藥證合拍,病當自愈。
竹葉石膏湯證案
楊某,男,68歲。1988年4月7日初診。呃逆發(fā)作已1月?;颊咚赜斜忝夭∈?5余年,5天來未大便,曾服瀉下藥及灌腸治療則便通,停藥則便秘如故??淘\:神疲倦怠,舌紅少澤,口干納呆,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赤澀痛,**灼熱,小腹脹痛,舌暗紅,苔薄黃,脈細數(shù)。證屬氣陰兩虛,虛火上逆。治宜益氣養(yǎng)陰,通腑止呃。處方:生石膏30克,竹葉10克,麥門冬12克,法半夏12克,陳皮15克,薏苡仁30克,黨參15克,黃芪12克,黃柏10克,代赭石12克,生甘草10克,生白術(shù)30克,肉蓯蓉20克。3劑,水煎服。
服上方后,大便已通,小便澀痛大減,呃逆明顯好轉(zhuǎn),上方加減共服9劑,呃逆已止,二便通調(diào),諸癥均愈。
按:此案年事已高,脾胃虧虛,氣陰不足。氣虛則腸蠕動減慢,陰虛則糞易燥結(jié)。陰虛則內(nèi)熱,熱奪胃津,中氣耗傷,胃氣沖逆而動膈則致呃逆。筆者選用竹葉石膏湯,清熱生津,益氣補虛,和胃降逆,加生白術(shù)、肉蓯蓉滋補脾腎,意在補氣潤腸而通便。濁氣得降,清氣得升,氣機調(diào)暢,升降有序,氣順呃止。標本兼治,危候轉(zhuǎn)安。
大半夏湯證案
屈某,男,58歲。1996年6月26日初診。呃逆已數(shù)月。經(jīng)某市醫(yī)院多方檢查,未見器質(zhì)性病變,診為神經(jīng)官能癥。經(jīng)靜脈、肌注、口服中西藥效果不佳??淘\:近10天來呃逆逐漸加重,呃聲低弱,心煩易怒,大便干結(jié),納谷減少,神疲消瘦,舌質(zhì)偏紅,苔白且干,脈沉細略數(shù),證屬氣陰兩虛,胃氣上逆。治宜益氣潤燥,降逆止呃。處方:半夏15克,黨參15克,天花粉10克,竹茹10克,陳皮15克,蜂蜜30克(沖服)。3劑,水煎服。
上方服后呃逆大減,已能進少量食物,上方加減共進21劑,呃逆痊愈,半年后追訪,未見復發(fā)。
按:此例患者已到中年,宗氣已衰,再加病程較長,耗陰傷氣而致胃氣上逆。臨床用半夏、竹茹、陳皮降逆而治標,黨參、天花粉、蜂蜜益氣健脾,活血潤燥而治本,標本兼顧,扶正與降逆并用。諸藥相合,緩中補虛,益氣安胃,可以補脾胃之氣;斡旋中州,可以潤陽明之燥,降太陰之逆。配伍精當,各司其職,方藥切中病機,功效益彰。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