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橈骨頸骨折的診治共識
2020-07-20 19:40
閱讀:36079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陳振南
責任編輯:
[導讀] 對于兒童橈骨頸骨折的共識認為對于骨折傾斜角度在30°以內的,選擇通過保守治療便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在兒童肘關節(jié)骨折中,橈骨頸骨折排在第三位。在兒童時期的發(fā)病率較高,約有5%~10%,并且好發(fā)于4~14歲,這是因為兒童發(fā)育階段,橈骨骺板與干骺端還沒有完全閉合,此處較為薄弱,關節(jié)囊和韌帶的強度明顯強于骺生長板肥大細胞層的強度,所以此處在受到外傷暴力時容易發(fā)生橈骨頸骨折而脫位少見,受傷外力主要為傳導暴力。
對于兒童橈骨頸的治療,目前對于兒童橈骨頸骨折的共識認為對于骨折傾斜角度在30°以內的,選擇通過保守治療便能獲得良好的效果。而骨折成角范圍在30°-60°之間的治療則是相對有爭議性,對于通過兒童的后期自我塑性能力得到塑性矯正,可以接受的成角大小,現在仍沒有統一標準,但有一點目前可以明確的是,患兒年齡越小其后期自我塑形能力就會越強。多數學者認為在任何年齡階段,對于成角小于30°,移位小于2mm以內的骨折均是可接受的范圍,而對于成角大于60°的骨折不管在任何年齡階段都是不能接受,需要手術治療的。
我們對于手術的病人,一般分為分步操作:
1、正骨手法復位:
待患兒麻醉起效后,患肢常規(guī)消毒鋪巾,所有患者均先予嘗試手法整復,在整復前仔細閱片明確骨折成角移位方向,先一手拇指于橈骨頭外側進行觸診,準確找出移位的橈骨頭位置,以此達到手摸心會。一助手以雙手握住上臂,術者一手握住前臂遠端做持續(xù)拔伸牽引,以另一手拇指按壓橈骨頭前外側,剩余四指置于前臂近端尺側,由尺側向橈側推,以此增加肘關節(jié)橈側間隙,同時按住橈骨頭的拇指用力向上、向內側推擠,與此同時握住前臂的另一手輕緩地來回旋轉前臂,使骨折遠端來回轉動,從而使骨折復位。當原先本可以觸及的骨折遠端已消失,肱橈關系位置觸診恢復正常則說明骨折已經成功復位。骨折復位后,術者拇指仍按住橈骨頭不松開,然后另一手將肘關節(jié)輕緩地屈曲至90°。如果整復時出現橈骨頭翻轉的情況,首先將肘關節(jié)置于伸直內收位,術者先用拇指指尖將翻轉的骨折塊的上端(即橈骨頭關節(jié)面的內側緣)向尺側頂按進入肱橈關節(jié)間隙,然后再用拇指在骨折塊的下端(即橈骨頭關節(jié)面的外側緣)向內上方推按,使其復位。
2、彈性髓內釘復位固定(CIMP技術)
術中透視,如閉合復位成功或使成角小于45°,直接使用橈骨彈性髓內釘固定或者使用CIMP技術糾正殘余成角后固定,具體操作步驟:
術前根據X線片對橈骨髓腔最狹窄處的直徑進行測量,所選髓內釘直徑應為橈骨髓腔最窄部位直徑的2/3。根據橈骨的生理弧度適當將彈性髓內釘進行預彎;但如果需要行CIMP技術可以選擇不對彈性髓內釘進行預彎,因為彈性髓內釘本身的彈性有利于橈骨頸骨折復位。
進針點借助C臂機透視定位,橈骨遠端骺板近側大約2cm處為進針點的位置,然后做一縱型皮膚切口,長度約1.0~1.5cm,謹慎剝離,避免對橈神經淺支以及鄰近肌腱造成損傷,顯露橈骨干骺端。
用開孔骨錐垂直于骨皮質插入,慢慢地旋轉開孔骨錐進入骨皮質,然后進入方向逐漸與橈骨長軸成45度角,繼續(xù)沿著此方向直至透過骨皮質。所開孔應該比所選的彈性髓內釘要略大(可再次使用C臂機透視明確骨錐的位置以及所進深度,開孔時注意避免損傷骺板)。
將彈性髓內釘安裝于插入器上并用桿狀扳手擰緊,髓內釘上有一條激光標記,注意將此標記與插入器的一段端保持齊平,因為這樣可以不在使用C臂機透視的情況下控制髓內釘的方向,避免反復的透視。彈性釘在插入髓腔時,髓內釘的頂端應該先與骨皮質呈垂直角度,待插入后然后旋轉180度,使髓內釘與髓腔保持平行,并順著橈骨髓腔輕輕將髓內釘敲打至骨折線位置下。注意調整髓內釘使其彎頭朝向橈骨頸近側骨折線。
保持肘關節(jié)內翻,以此使肱橈關節(jié)橈側的間隙增大,輕輕敲打髓內釘對其施加輕柔的軸向應力,以此解除骨折端的嵌插,然后再將髓內釘旋轉180度。利用髓內釘的彎頭來勾住移位的橈骨頭以此實現復位。
為避免發(fā)生皮膚激惹的情況,髓內釘的尾端露在骨皮質外的長度最好不超過5-6毫米,沖洗縫合切口。
3、克氏針撬撥復位(PKWL技術)
在嘗試手法閉合復位及CIMP技術失敗,可予直接行PKWL技術?;颊哐雠P位,伸直肘關節(jié),將前臂旋前使橈骨頭移位突出最明顯的部分旋轉到橈側,此時其位于肘肌與伸肌總肌的表淺部位,在骨折處將局部皮膚向遠端牽拉,避免克氏針撬撥時皮膚張力過大。選用直徑2.0mm或2.5mm的平頭克氏針逆行插入骨折端,當克氏針尖端觸及橈骨骨質,再調整角度使克氏針尖端置入骨折斷端,透視確認克氏針插入骨折斷端,通過杠桿原理,將克氏針尾部抬起。可同時使用手法復位,術者拇指擠壓近端骨折塊的遠端,由遠端向近端擠壓,將移位、成角的橈骨頸骨折復位,如透視見移位的橈骨頸骨折尚未解剖復位,但骨折成角已經小于45°,可配合彈性髓內釘CIMP技術協助復位及固定,具體操作如上述。
4、切開復位(取肘后外側(Kocher)入路)
患兒取仰臥位,患肢置于手術桌上,適當屈肘,前臂旋前有利于避開橈神經深支,沿上臂外側中線從肱骨外上髁向近端1cm,向遠端沿肘肌方向達尺骨皮下緣,向兩側行全層厚度深筋膜皮瓣并翻開,辨認并進入肘肌和尺側腕屈肌間隙,為顯露橈骨頭將尺側腕屈肌以及少部分旋后肌從關節(jié)囊上剝離并牽向前方,把肘后肌牽向后方,沿尺骨外側副韌帶前方及旋后肌脊前方1cm切開關節(jié)囊及環(huán)狀韌帶,顯露橈骨頭及頸,于骨膜下剝離顯露骨折端,清除斷端卡壓的組織,將骨折端進行復位后,用兩根克氏針從橈骨頭的側方斜行進入,穿過斷端至遠折端固定,并將針尾留在切口外面以便于日后拔除,沖洗縫合傷口。
5、術后即刻功能鍛煉
在骨折復位固定后,囑咐患兒可作腕關節(jié)和手指屈伸活動,并用力握拳和作肩關節(jié)功能鍛煉,但是禁止作旋轉活動,石膏固定4周左右,予拍片后拆除石膏解除固定,并配合我院協定方(上肢洗傷方)熏洗患肢肘關節(jié),開始指導患兒進行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及前臂旋轉功能鍛煉。
結論:
對于骨折成角大于30°的,不僅限于O’BrienⅡ型,同樣對于O’BrienⅢ型都應該優(yōu)先嘗試手法整復,正骨手法在O’BrienⅡ型骨折中更容易實施;正骨手法配合Metaizeau法可提高骨折復位效果,尤其是O’BrienⅡ型橈骨頸骨折,并且骨折并發(fā)癥少,創(chuàng)傷小,但對于成角過大的整復仍需要克氏針撬撥輔助。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