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論壇|病例

搜索

首頁 醫(yī)學論壇 專業(yè)文章 醫(yī)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yī)培訓 醫(yī)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yī)學會議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專業(yè)交流 > 小兒腹股溝疝

小兒腹股溝疝

2018-11-16 20:00 閱讀:3163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孔令啟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小兒腹股溝斜疝多因胚胎期睪丸下降過程中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塞所致,新生兒期即可發(fā)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見,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小兒腹股溝斜疝多因胚胎期睪丸下降過程中腹膜鞘狀突未能閉塞所致,新生兒期即可發(fā)病,是一種先天性疾病。男性多見,是小兒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

一般癥狀和體征

多數在2歲以內發(fā)病,一般在生后數月出現癥狀與體征。最初主要表現是腹股溝區(qū)可復特性包塊,當哭鬧或站立及其他原因致使腹內壓增高時,包塊可明顯增大,安靜、平臥、睡眠后包塊可縮小或完全消失。一般不妨礙活動,不影響小兒正常發(fā)育。除非發(fā)生疝內容物嵌頓,很少有痛苦不適。年長兒可自述有墜脹感。

主要體征為:腹股溝區(qū)可復性包塊,包塊大小不等,光滑柔軟;包塊較小者,多位于腹股溝管內或由腹股溝管突出到陰囊起始部,呈橢圓形;大者可突入陰囊,致陰囊腫大。無論包塊位于陰囊內或精索處,其上界與腹股溝管、腹股溝內環(huán)均無明顯界限,似有蒂柄通向腹腔內。內容物多為腸管,用手輕輕向上推擠,包塊可還納腹腔,還納過程中有時可聞及腸鳴音。疝內容物還納后可觸及外環(huán)增大、松弛。**嬰幼兒哭鬧或囑年長兒咳嗽的同時,將手指伸入外環(huán)可感覺有沖擊感。以手指尖壓住腹股溝管內環(huán)處,包塊不能再膨出,移開手指后腫物再度出現。對繼往有腹股溝區(qū)包塊突出史、就診時檢查并未發(fā)現疝塊的小兒,仔細檢查局部可發(fā)現患側腹股溝區(qū)較對側飽滿,疝內容物能墜入陰囊者其患側陰囊較對側大。將食指放在外環(huán)處在精索上方左右滑動時,可觸及患側精索較健側增粗,并有兩層絲綢摩擦的感覺。

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的臨床特點

(1)多發(fā)生于2歲以下嬰幼兒,尤以疝囊頸細小、或外環(huán)比較狹小的初發(fā)疝、或小嬰兒疝更易發(fā)生。國內學者報告524例小兒嵌頓性腹股溝斜疝中嬰幼兒占90%,其中新生兒6例,嬰兒111例,幼兒360例,學齡前至兒童僅47例。(2)與成人相比,發(fā)生腸管絞窄、壞死者少見,而且出現的時間較晚。(3)易導致睪丸萎縮及壞死,發(fā)生率10%~15%。(4)多在一陣劇烈哭鬧、咳嗽后,疝塊突然增大、變硬,不能回納并有觸痛。嵌頓的疝內容物以腸管居多,嵌頓后可出現腹痛、腹脹、嘔吐、停止排氣排便等梗阻的癥狀。就診較晚已發(fā)生絞窄者,陰囊可有水腫、發(fā)紅、皮溫增高、觸痛等表現。并且有體溫升高、白細胞增高、水電解質失衡和酸堿平衡紊亂、中毒性休克等全身表現。

鑒別診斷

(1).鞘膜積液:小兒鞘膜積液與先天性腹股溝斜疝的發(fā)病機制有相同之處,均系腹膜鞘狀突發(fā)育延緩或停頓、出生時仍未閉塞或僅部分閉塞、與腹腔相通所致,其區(qū)別不過是未閉的腹膜鞘狀突比較狹細而已。近年,依據其閉塞部位將其分為精索鞘膜積液和睪丸鞘膜積液2種類型。精索鞘膜積液:腹膜鞘狀突在睪丸上極閉塞,僅精索部與腹腔相通,液體積聚于睪丸以上的精索部位。腫塊呈圓形或橢圓形,位于腹股溝管內或陰囊上方,能隨精索移動,透光試驗陽性,睪丸可觸及。女性鞘膜積液位于腹股溝管內或大**部。睪丸鞘膜積液:整個腹膜鞘狀突全程未閉,液體經精索鞘膜進入睪丸固有鞘膜腔。腫塊位于陰囊內,囊性,用手擠壓后緩慢變小,睪丸被包在鞘膜囊之中,腫塊透光試驗陽性。精索鞘膜積液、睪丸鞘膜積液所形成的包塊晨起或平臥休息后均可縮小或消失,活動和玩耍后增大。

(2)隱睪:睪丸位于腹股溝管內或陰囊上部,為實質性腫塊,但較小,擠壓脹痛。患側陰囊發(fā)育較小,空虛、癟縮,陰囊內觸不到睪丸。輕擠時有下腹部脹痛。因常合并有鞘狀突閉鎖不全,故兼有隱睪、斜疝或鞘膜積液體征。

(3)腹股溝淋巴結炎:嵌頓疝或絞窄疝應與之鑒別。腹股溝淋巴結炎病兒既往無腹股溝區(qū)包塊史,伴有腹股溝區(qū)疼痛、發(fā)熱,但無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腫塊位于外環(huán)的外側,邊界清楚,與腹股溝管關系不密切,局部皮膚有紅腫、溫度升高和壓痛等炎癥改變。而疝塊上界則與腹股溝管、腹股溝內環(huán)無明顯界限,并呈蒂柄狀通向腹腔。此外,一些腹股溝淋巴結炎患兒在腹股溝淋巴引流區(qū)域內有時可發(fā)現外傷或感染性病灶。B超檢查有助于診斷。

(4)睪丸腫瘤:多為無痛性實質性腫塊,陰囊有沉重下墜感,不能還納入腹腔內。部分病兒有性早熟現象。血清甲胎蛋白測定等對診斷有幫助。B超可以鑒別。

治療方式

(1)非手術療法,疝帶療法:是應用疝帶壓迫內環(huán)和腹股溝部,進而阻止疝內容物疝出,等待腹膜鞘狀突在出生后繼續(xù)閉塞,以期增加疝“愈合”的機會。據薛璇英等(1989)報告,應用該法治療腹膜鞘突未閉、無腹股溝管處肌肉薄弱或缺損的小兒腹股溝斜疝100余例,疝閉合率達70%。此法多用于嬰兒,但對較大的疝或年齡在3、4個月以上的小兒,治愈疝的可能性極小。而且嬰幼兒棉紗束帶或疝帶不易固定,易被尿液糞漬浸污,并可壓迫或擦傷皮膚;長期使用不僅使疝囊頸經常受到摩擦變得肥厚堅韌而增加嵌頓疝的發(fā)生率,甚至影響睪丸血運、或導致腹股溝管局部粘連進而增加手術困難和并發(fā)癥。對6個月以內的嬰兒或有嚴重疾病不宜手術者,可采用疝帶治療。

(2)手術治療,行疝囊高位結扎術,一般手術治療效果明顯,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有陰囊水腫、血腫;復發(fā);睪丸萎縮;醫(yī)源性隱睪等。

預后

一般可復性疝并不影響小兒的生長發(fā)育,6個月以內嬰兒的小型疝有自愈可能。無并發(fā)癥的疝一般無病死率。如不能自愈或未予治療則逐漸增大,妨礙病兒行動,并且隨時有嵌閉的可能,年齡越小,嵌閉率越高,危險性越大,應盡早行手術治療。


分享到: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

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