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生地15克,山萸肉10克,旱蓮草12克,粉丹皮9克,澤瀉10克,茯苓12克,豬苓15克,懷牛膝12克,桑寄生15克,白茅根30克,生益母草30克,黃芪30克,小葉石韋12克。
功能 滋陰益腎,利濕清熱,益氣化瘀。
主治 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氮質(zhì)血癥期),癥見眩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顏面或四肢浮腫,舌淡紅少苔或無苔,脈細(xì)數(shù),證屬腎陰虧虛,水熱互結(jié),瘀血內(nèi)阻者。
用法 每日1劑,水煎500毫升,分2次服。病重者日服1劑半,分3次服。
方解 該方以豬苓湯合六味地黃湯為基礎(chǔ),結(jié)合臨床經(jīng)驗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化裁而成。將豬苓湯中的阿膠易為生地,則滋陰作用增強而無阿膠滋膩之弊。合旱蓮草、山萸肉、桑寄生、懷牛膝以滋補肝腎之陰而不助濕,且旱蓮草又可涼血止血,山萸肉澀精固腎,桑寄生、懷牛膝具有利小便、壯腰膝等作用,養(yǎng)血滋陰,平補肝腎精血,以治其本;又可助茯苓、澤瀉、豬苓滲利水濕,開通水道,使水邪外排以治其標(biāo)。丹皮、益母草活血涼血,既可散瘀,又可清熱,益母草還具有利尿除濕之功,配合生地、旱蓮草,散瘀而無傷血之虞。伍豬苓、茯苓、澤瀉等利濕而具散結(jié)之功。合小葉石韋、白茅根清熱解毒,利濕通淋,涼而不寒,自無凝滯結(jié)聚之憂。妙在黃芪一味,既可補脾益氣,建中促運,又可伍生地等生血補虛,暗合補血湯之意;配澤瀉、茯苓等開通水路,利尿排濁;合益母草、丹皮等補氣活血,推血循行,周流不息;佐桑寄生、懷牛膝調(diào)補肝氣,引亢陽下行以治眩暈,誠可謂一舉多得。全方合用,共奏滋補腎陰,利濕清熱,益氣化瘀之功。
加減 兼小便澀痛灼熱,腰痛,少腹脹滿者,加滑石15克,金錢草30克以上;兼頭脹痛,面烘熱,心煩少寐,血壓偏高者,加鉤藤、天麻、石決明等,并重用桑寄生20克以上;血尿頑固者,仍用阿膠,并加炒蒲黃、仙鶴草、大小薊;蛋白尿久不消者,加金櫻子、芡實。
臨床運用 本方臨床應(yīng)用已近30年,對上述主治范圍的病證,只要辨證準(zhǔn)確并隨癥化裁用之,屢有效驗,久服亦較平穩(wěn),少有不良反應(yīng)。
闡述了病案分析的重要意義、思路和方法。各論分為四章,包括口腔內(nèi)科學(xué)、口腔頜...[詳細(xì)]
管治療術(shù)是治療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有效手段,其技術(shù)理論、操作規(guī)范、材料器械、...[詳細(xì)]
意見反饋 關(guān)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quán)聲明 友情鏈接 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2-2025 Ii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