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科學家們認為DNA(脫氧核糖核酸)只是作為一個被動的模板,通過RNA(核糖核酸)轉錄產生特定蛋白質。而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11日報道,佛羅里達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DNA也可以對核受體蛋白的活性起微調作用。該研究發(fā)表在4月10日出版的《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雜志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利用氫氘交換質譜法測量了維生素D受體(一種核受體蛋白)與各種配體間復雜的相互作用。氫氘交換質譜法是一種高精度、高靈敏度的成像技術,由于蛋白質是立體結構,在其未變性前用重水與其混合,蛋白質表面的氫就會與重水里的氘發(fā)生交換。然后用質譜測定分子量,由分子量的變化可得知蛋白質表面有多少氫被交換,這種方法可以用來測定蛋白質構象在兩種不同狀態(tài)下是否發(fā)生變化。當配體與蛋白發(fā)生相互作用時,利用這種方法也可以檢測出蛋白質結構的變化及某些特定的相互作用。配體可以是很小的合成化合物,也可以是激素、蛋白質或DNA。配體與蛋白質等大分子結合,可以改變這些分子的特性。在該研究中,配體為維生素D、維生素A的代謝產物、DNA以及激活蛋白SRC1(類固醇受體共激活因子1)。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DNA可以改變受體蛋白的結構和功能。DNA的結合位點不僅可以改變受體蛋白結合位點的穩(wěn)定性,也可以改變蛋白結合位點相反一側的表面反應。這些變化會影響DNA結合部位的修飾及受體蛋白識別特定DNA序列等關鍵進程。
該項研究的負責人帕特里克·格里芬博士表示,這是人們首次獲得極為重要的有關受體配體相互作用的直接證據,這些發(fā)現(xiàn)將有助于人們利用維生素D受體設計出更安全更有效的藥物,治療骨質疏松、肥胖癥、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癌癥等疾病。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lián)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