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厭氧菌藥物匯總,值得收藏
2022-03-07 15:22
閱讀:9342
來源:逸仙藥學V
作者:愛愛醫(yī)小編
責任編輯:愛愛醫(yī)小編
[導讀] 建議收藏學習~~
厭氧菌是指一類只能在低氧分壓的條件下生長,而不能在空氣和(或)10%二氧化碳濃度下的固體培養(yǎng)基表面生長的細菌。按其對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專性厭氧菌、微需氧厭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厭氧菌廣泛存在于口腔、鼻、咽、腸道、前尿道和陰道等腔道黏膜上,為人體正常菌群組成成分。厭氧菌是在無氧環(huán)境中才能生存和繁殖的細菌,在機體抵抗力下降的情況下,可引起嚴重感染。厭氧菌感染可分為外源性感染(有芽胞厭氧菌感染為主)和內源性感染(無芽胞厭氧菌感染為主)。除破傷風和氣性壞疽等為外源性感染外,其他厭氧菌感染為內源性,內源性與機體抵抗力降低相關。皮膚、粘膜屏障功能減退及菌群移位是造成多數(shù)厭氧菌感染的重要機理,厭氧菌可引起任何部位和臟器的感染。厭氧菌感染的患者,臨床上常出現(xiàn)發(fā)熱、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及嗜中性粒細胞升高,具有細菌感染的特征,但常規(guī)細菌培養(yǎng)時常呈陰性,常用的廣譜抗菌藥物治療無效,這是某些感染性疾病遷延不愈和反復發(fā)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上可能發(fā)生厭氧菌感染或有厭氧菌參與的混合感染的情況主要有:盆腔及泌尿生殖道感染:子宮內膜炎、子宮肌炎、輸卵管或卵巢膿腫、盆腔軟組織感染、嗜血桿菌陰道炎等;口腔感染:牙周炎、尖周炎、冠周炎、急性潰瘍性齦炎等;外科感染:傷口感染、表皮膿腫、褥瘡潰瘍感染、蜂窩組織炎、氣性壞疽等;
厭氧菌的耐藥機制
厭氧菌耐藥主要是通過分子和細胞2個水平上的調控所實現(xiàn)的,主要是指:抗性基因的表達及轉移。包括:
抗菌藥物降解酶的產生;
抗菌藥物作用靶點的修飾;
增加主動外排等。
臨床標本中分離率最高的厭氧菌為脆弱擬桿菌,其主要通過產β-內酰胺酶或其他酶導致對青霉素和氨芐西林耐藥。而革蘭陽性厭氧菌如產氣莢膜梭菌等,則是通過接合方式,傳遞攜帶耐藥基因的質粒,使敏感菌株獲得耐藥性。
臨床常見引起感染的厭氧菌為脆弱擬桿菌、消化鏈球菌、梭菌屬(艱難梭菌等)、產黑色素類桿菌,這四類病原菌約占臨床感染的2/3。其中以梭狀芽胞桿菌致病力最強,致死率最高;而革蘭陽性非產芽胞桿菌如優(yōu)桿菌屬、乳桿菌屬為腸道的重要生理菌群,致病性弱,對人體危害最小。 常用的抗厭氧菌感染藥物有:甲硝唑、奧硝唑、克林霉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舒巴坦、頭孢米諾、拉氧頭孢、莫西沙星、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其中,只對G-厭氧桿菌有效的有:克林霉素、甲硝唑。只對G-需氧桿菌有效的有:抗假單胞氨基糖苷。對以上二者都有效的有:頭孢米諾、拉氧頭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美羅培南、莫西沙星[2]。其中,除克林霉素外,上述其它藥物抗菌譜基本覆蓋甲硝唑、奧硝唑抗菌譜,應用上述藥物時,無須再聯(lián)用甲硝唑/奧硝唑,具體各種抗厭氧菌的抗菌譜、品種分類及特點見表2、3、4。1、破壞厭氧環(huán)境:如局部病灶清除、清除壞死組織、解除梗阻。2、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檢測結果針對性治療;病原菌不明時,經驗治療;選用作用強、毒性低、具相應藥動學特點的藥物;如為混合感染,需聯(lián)合用藥。3、對癥處理與支持治療:如膿毒性血栓性靜脈炎應用肝素。1、抗厭氧菌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如:泌尿系感染常規(guī)不聯(lián)合甲硝唑或奧硝唑抗厭氧菌治療。如臨床確有厭氧菌感染相關癥狀,可考慮混合感染,應積極給予抗厭氧菌治療。2、厭氧菌與需氧菌混合感染,為提高療效,減少抗菌藥物的毒副作用,最好選擇一種對厭氧菌和需氧菌均敏感的藥物治療,如確實需要聯(lián)合用藥,應根據(jù)藥敏和殺菌曲線的結果選用具有協(xié)同作用或累加作用的兩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以避免重復用藥,導致過度治療[4]。3、避免混合配伍,謹慎聯(lián)合用藥,以減少重復用藥。4、嚴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療程。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劑量、調配要求、給藥速度、療程使用藥品。5、稀釋溶媒需要嚴格按照說明書規(guī)定使用,不得隨意更改。6、加強用藥監(jiān)護。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特別是開始30分鐘。發(fā)現(xiàn)異常,立即停藥,采用積極救治措施,救治患者。[1] NCCLS.Methods for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ing of anaerobic bacteria;Approved Standard-Sixth Edition. NCCLS docum.nt M11-A6(ISBN 1-56238-517-8).[2] Gilbert DN,Moellering RC Jr, Eliopoulos GM, et al. The Sanford guide to antimicrobialtherapy 2013, 42th ed. Sperryvile, VA: Antimicrobial therapy, Inc;2013.[3] 《國家抗微生物治療指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年12月第一版[4] SurbhiLeekha, Christine L. Terrell, Randall S. Edson. General principles ofantimicrobial therapy. Mayo Clin Proc. 2011,86(2):156-167.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違規(guī)、侵權請聯(lián)系我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