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張器在埋置過程中和注水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并發(fā)癥導致手術失敗,下面我們就擴張器并發(fā)癥加以討論和分析。
1.感染原因注液過程中無菌操作不嚴格,注入液體被污染或注射針孔外感染;其次血腫繼發(fā)感染、擴張器外露、擴張器表面或周圍以及切口附近有感
染灶擴散、蔓延造成擴張器的感染。預防措施:注意手術中和注液過程中的無菌操作,在注水過程中盡量將注水間期延長,減少注水次數(shù),每周注水1到2次為宜,頻繁的注水可增加感染的概率。手術早期感染一般發(fā)生于術后4~5d,一旦出現(xiàn)發(fā)紅、發(fā)熱等感染征象,要及早果斷采取措施,抽出感染擴張器注水,并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直至沖洗液清亮。若有波動感,可在擴張囊下方做一小切口,向擴張囊內(nèi)置一細導管充分引流(注意不要損傷擴張器),用0.1%慶大霉素+0.5%碘伏沖洗溶液反復沖洗感染擴張器間隙,1次/d,共2~3次。將所抽出液體標本做微生物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全身用抗生素1周,直至創(chuàng)面四周無紅腫熱痛、無膿性分泌物后將切口縫合,2周后繼續(xù)擴張。若感染經(jīng)上述處理無效時,要取出擴張器,半年后重新置人擴張器。
2.外露原因切口位置選擇不當,切口多選在病變組織或相鄰部位,如瘢痕上、瘢痕邊緣等,由于這些部位血運不佳、組織愈合能力差,促使傷口裂
開,擴張器外露;在剝離囊腔過程中,層次過淺或剝離腔隙不足,擴張囊舒展不平致形成尖角頂破皮膚,包扎過緊壓迫術區(qū)皮膚致皮膚壞死,擴張器外露。表面皮膚張力隨注水增大,表皮層抵抗力下降,易發(fā)生毛囊炎、皸裂等,繼發(fā)感染皮膚壞死也可造成擴張器埋置失敗。預防措施:切口盡量選擇在組織正常健康的皮膚上,不要選擇在擴張器埋置的區(qū)域,與病損間保持一定距離;切口要雙層縫合,使創(chuàng)面無張力閉合,同時組織縫合不宜過密過緊及強行縫合;剝離的腔隙充分,一般應大于擴張囊周緣1cm,擴張囊置入后其切口側邊緣應幾乎看不到;術后早期切口周緣挫傷的皮膚發(fā)生血供障礙時應積極處理,抽去擴張器內(nèi)注入的生理鹽水,給予復方丹參等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若3d后無好轉即切除血供障礙區(qū)域,重新縫合;切口愈合前不要急于注水擴張,首次注水不可過多,一般為擴張器容量的10%,以后每次向擴張器內(nèi)注射的量取決于表面皮膚的松弛度,如果注射后表面皮膚變白、充血反應消失,應等5~10min;如血供仍不恢復,則需回抽部分液體,直到表面皮膚血供恢復;如發(fā)現(xiàn)擴張的皮瓣上出現(xiàn)毛囊炎或皸裂須及時處理,包括減緩注水,防止感染。
3.血腫形成原因在埋植擴張器時因為形成的腔隙難以在直視下操作,止血不徹底;引流管放置不夠深、脫出或堵塞、存在死腔等原因造成引流不暢導致血液淤積。預防措施:術中應徹底止血,應用局部腫脹麻醉技術可使該層次放大,使層次分離更加準確;一定保持持續(xù)負壓引流,確保引流通暢,術中最好用生理鹽水將囊腔沖洗趕緊,清除小的顆粒狀脂肪,防止其堵塞引流管;術后適當加壓包扎,靠過量注水,加壓包扎來止血都不可靠,臨床上不論包扎多緊,甚至將預擴張的皮瓣壓迫致壞死程度,仍不能止血者也不乏其例,本組2例出現(xiàn)這種情況。擴張囊置入后可注入10%容積的生理鹽水,可以起到一定的壓迫止血作用。局部加壓等處理后仍出血不止或血腫較大者應及時在無菌條件下徹底探查,清除血腫,并徹底止血,用含0.1%慶大霉素及0.5%碘伏的生理鹽水沖洗擴張腔穴,重新置入新的擴張器,切口清創(chuàng)后重新縫合。
在擴張器埋置術過程中,只有高度重視擴張器術中和術后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及時發(fā)現(xiàn)和合理處理,將擴張器并發(fā)癥的影響降到最小,才能保證醫(yī)患雙方均滿意的手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