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思考:都是房顫惹的禍?
2018-12-01 15:00
閱讀:2309
來源:愛愛醫(yī)
作者:孫士禮
責任編輯:點滴管
[導讀] 典型腦卒中,辨因要分明。房顫不忽視,診斷有引領。
典型腦卒中,辨因要分明。房顫不忽視,診斷有引領。
病例介紹
患者,男,82歲,因失語、右側肢體活動不靈1天來診。既往有高血壓、冠心病5年,否認糖尿病史。入院查體:T36.5℃P86次/分R22次/分BP150/100mmHg急性病容,神志清,被動**,查體合作。全身皮膚黏膜無黃染,未見皮疹出血點,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面、頸無異常,心、腹(-)。心前區(qū)無隆起,心界左下擴大,心音強弱不等,心律不齊,心律112次/分,各瓣膜聽診區(qū)未聞及雜音。
神經(jīng)系統(tǒng)查體:右側中樞性面、舌癱,右上、下肢肌張力減退,右上肢肌力0級,下肢I級。右側肢體及面部痛覺減退,左上下肢肌力V級、肌張力無異常。右側巴彬斯基征陽性。
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CRP:白細胞計數(shù):5.60x10^9/L,血紅蛋白:108g/L,血小板計數(shù):123x10^9/L,淋巴細胞比率:42.60%,中性粒細胞比率:56.40%;超敏C-反應蛋白:1.25mg/l;隨機血糖:12.7mmol/L;尿常規(guī):(-)。大便常規(guī)(-)。頭顱CT示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
討論
“房顫是暗線,體征是癱瘓。病因細梳理,診斷不跑偏”。本例有偏癱、感覺障礙、失語,經(jīng)頭顱CT檢查診斷為“左側基底節(jié)區(qū)腦梗死”,完全符合基底節(jié)區(qū)梗死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關鍵是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腦梗死。腦血栓形成是腦梗死最常見的類型。動脈粥樣硬化是本病基本病因,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常伴高血壓病,與動脈粥樣硬化互為因果。本例有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冠心病,不能排除腦血栓形成;結核及其它感染,可以引起相應的血管炎改變發(fā)生腦梗死,但該例無原發(fā)病臨床表現(xiàn);多種結締組織病都可以有血管炎改變導致腦梗死。但動脈炎多見于青年人群,老年人群罕見;心源性腦梗死: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左房黏液瘤、某些心臟病如風心病、心肌病、冠心病等、心房顫動等。腦梗死通常是心臟病的重要表現(xiàn)之一。本例有冠心病5年,盡管房顫史不詳,但臨床查體證實有房顫存在,而且入院后心電圖也可以證實?;夹呐K病的人發(fā)生腦卒中的危險比無心臟病者高2倍以上。非瓣膜病性房顫的患者每年發(fā)生腦卒中的危險性為3%~5%,大約占血栓栓塞性卒中的50%。所以,本例除考慮腦血栓形成外,還需考慮心源性腦梗死——腦栓塞可能。心源性腦梗死占腦梗死的60%~75%。最多見的直接原因是慢性心房纖顫。值得臨床醫(yī)生重視。另外,患者隨機血糖升高,既往否認糖尿病史,應考慮應進一步查明原因,排除2型糖尿病后,考慮應激性高血糖可能。
心源性腦梗死復發(fā)率與致殘致死率均較高,早期診斷和及早治療是降低死亡率的關鍵。心源性腦梗死診斷目前尚無完善的診斷標準。診斷依據(jù)主要是存在明顯得心源性栓塞證據(jù)同時缺乏其他合理的病因,診斷主要依靠臨床特點結合影像學檢查、輔助檢查等確診[1]。
心源性腦梗死或腦栓塞的治療,最主要是在治療原發(fā)病基礎上。以溶栓治療為主。需注意溶栓適應癥的選擇及溶栓時機[2],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警惕腦梗死后自發(fā)性出血性轉化[3]。并及時干預處理。腦栓塞的預后取決于栓塞腦血管的大小、部位和栓子的數(shù)量,以及原發(fā)病的嚴重程度。腦栓塞急性期病死率為5%~15%,多死于嚴重腦水腫、腦疝、肺部感染和心力衰竭。有研究[1]認為,對于高齡心源性腦梗死患者早期治療中應慎用抗凝治療,以策安全。
本例啟示:臨床上以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時,除考慮顱腦本身血管病變(腦血栓形成)外,還要考慮顱腦外因素引起的腦栓塞。伴有房顫者需考慮心源性腦梗死,其治療和預后與單純性腦梗死比較,不盡相同。
參考文獻
[1]黃德柱.心源性腦梗死的臨床診治體會.中外健康文摘,2014,12:62-63
[2]劉超,任向陽,馬聰敏.心源性腦梗死急性期不同治療方案預后分析.醫(yī)藥論壇雜志,2011(20):126-127
[3]尹俊雄,王欣,霍曉麗,等.血壓變異性與腦梗死后自發(fā)性出血性轉化的關系.臨床神經(jīng)病學雜志,2015,28(6):453-455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y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jīng)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lián)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