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及服法(中藥配方顆粒,所列劑量相當于飲片劑量) 丹參、薏苡仁、金銀花各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枳殼12克。上藥日1劑,將顆粒劑倒入杯中,加少量開水化開,分早晚飯后再加開水沖服。連服2~4周。
功能及主治 具清熱解毒,祛濕活血功效,為治丘疹性痤瘡及各型痤瘡的基礎方。
加減 膿皰性痤瘡加蒲公英、野菊花各20克;結節(jié)性痤瘡加三棱、莪術各20克;聚合性痤瘡加浙貝母、玄參各20克,生牡蠣30克,三七6克。
方解 尋常痤瘡屬中醫(yī)“肺風粉刺”范疇,《醫(yī)宗金鑒》認為由肺經(jīng)血熱而成。歷代醫(yī)家分別從肺胃積熱、腸胃濕熱、血瘀痰凝等方面進行論述。臨床常見丘疹性痤瘡多系肺胃積熱,上蒸于頭面所致;膿皰性痤瘡多系腸胃濕熱,熱毒熾盛,不能下達,反而上逆,濕熱蘊結肌膚而成;結節(jié)性痤瘡除上述病機外,瘀血凝滯而形成結節(jié)為主;聚合性痤瘡是痤瘡中最嚴重的一種,它集結節(jié)、囊腫、疤痕等多種皮損于一起。其病因除了熱毒蘊膚,瘀血凝滯外,痰濕結聚也是重要病因之一,故其病機為痰瘀互結。針對上述病機,丘疹性痤瘡以清肺積熱為法,方中丹參活血化瘀,清熱消瘡,金銀花、白花蛇舌草、甘草清熱解毒,為治瘡瘍圣藥,薏苡仁、枳殼健脾祛濕和胃。諸藥合用,清肺胃,解熱毒,健脾胃,祛濕邪,活瘀血,消瘡癰,與丘疹性痤瘡病機契合,故療效可靠。
加減 膿皰性痤瘡以基礎方加清熱解毒消瘡的蒲公英、野菊花;結節(jié)性痤瘡基礎方加逐瘀消癥,堅者削之的三棱、莪術;聚合性痤瘡,致病因素較多,但痰瘀互結為其主要病機,故以基礎方加入消瘰丸(浙貝母、玄參、牡蠣)和活血化瘀力大的三七。若經(jīng)濟條件許可,再加炮山甲或鱉甲,則其效更宏。
病案舉例
姚某,男,26歲,2010年10月9日初診。述其面、胸、背部遍布膿皰、丘疹等反復發(fā)作3年余,雖經(jīng)外涂各種消痘霜及內服中西藥物(不詳),多方調治無效。查:面部散在結節(jié)、囊腫,有個別膿皰,前胸、后背上半部,亦有丘疹、囊腫分布。伴全身困乏,溲短赤,大便干結三日未行。舌質、邊尖紅,尖有瘀點,苔白膩微黃,脈弦滑。診為聚合性痤瘡。中醫(yī)辨證為胃腸濕熱,痰瘀互結。治宜清熱解毒,活血祛濕,通腑瀉濁,方選丹參銀花湯加味,藥用:丹參、金銀花、薏苡仁、公英、野菊花各20克,澤瀉、白花蛇舌草30克,枳殼、生大黃各12克,甘草6克。3劑,日一劑,如法沖服。外用重樓適量,開水調糊涂,日2次。囑忌辛辣刺激食物。10月12日二診:藥后大便通,濁熱瀉,膿皰色變紫暗。守上方去生大黃,3劑,外用藥同前。10月16日三診:藥后部分丘疹消退,膿皰干枯,守上方去公英、野菊花、澤瀉,加浙貝母、玄參各20克,生牡蠣30克,三七6克,炮山甲10克,7劑。外涂藥改為三七(只涂結節(jié)、囊腫)。至12月30日共服藥60劑,皮損全消,留有色素沉著,予桂枝茯苓膠囊善后。1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目前臨床上對妊娠劇吐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兩種:家中治療和住院治療。但由于妊娠劇...[詳細]